当前位置:别云间>其他类型>旧日音乐家> 第三卷总结及请假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卷总结及请假(2 / 3)

当作两个数字算,在数量比例上它们是4:10:10:1:1:14,基本达到了我之前对“曲式结构”的设想。

直接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编号+副标题这样的命名方法,之后应该都不会再有了,也算是一个不同的尝试。

其次就是尝试调整了主线叙述方式。

以往的处理方式,都是音乐线和神秘线交织推进,虽然音乐与神秘最后都交汇到了一起,但事件其实还是分开的,比如“巨人”卷范宁先完成快闪,后与幻人战斗,“复活”卷先写范宁探索遗址,再写卡普仑完成首演。

总得来说是线状叙事结构,音乐推一段,神秘推一段,交替进行。

这一卷则是“轮状”叙事结构,线索是从四面八方往中心涌过来的,就像梦境中纷至沓来的睡眠群象。

到了结局时,所有东西撞在一起,音乐演出中夹杂了所有的所有。

以往音乐会我直接写曲子是怎么演的就行,最多加一些听众或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而这场音乐会,光我大纲里列出来的要收的线就有:

1.《第三交响曲》的音乐描写本身;.“谢肉祭”仪式的整个伏笔回收;3.范宁内心对梦境的解析;4.范宁终于晋升邃晓者;.裂解场伏笔——琼与“绯红儿小姐”的对拼;6.“瞳母”、“失色者”、“裂解场”的后期线;7.手机伏笔——特巡厅和范宁的收容竞争;8.狐百合花伏笔——解决波格莱里奇的压制威胁;9.吕克特大师、露娜与夜莺小姐的结局:南国的历史投影......

就这样,每隔几百到一千字,就拉一根牵过来的线引爆一个,坚决不做无聊的打斗注水,全部都是为了实质性推动出结果,然后,迅速地结束,感情一到最高潮,就马上像气泡破裂,尾声不要留太多文字余地,别让读者把情绪全释放出来了,梦醒了肯定要有点失落感嘛......

想是这么想的,但可能也就是这么放飞了,所以订阅一直在掉......

不过,总归是连滚打爬地写下来了,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最后一点特殊的尝试,就是卷首语中的关键词,在剧情各处频繁地重复出现。

“爱是一个疑问,而渴慕者总以暴力与田园诗作答。”

对吧,上文中几个关键词,估计大家都张口就来了......

以往像第一卷第二卷,主旨往往到了剧情后期才被揭示出来,但这一次在范宁踏上行商的旅程时,这个命题就直接被提了出来。

为什么这么做,也是试着参考了音乐作品的发展手法:开篇尽早地将主题和动机呈示出来,然后在后续的重复、变形、转调或对位中作发展探讨......

这个旧工业世界没有尼采,这里的人们不像范宁那样知道“酒神”与“日神”,当然他们有自己的词汇,把前者叫做“暴力”,后者叫做“田园诗”。

当不同的渴慕者走向不同的结局,当象征“暴力”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田园诗”的“日神精神”在范宁的作品中完美融合时,“爱是一个疑问”便在卷末得到了回答和呼应。

“爱是一个疑问”还包含着我个人的一点叛逆心。

虽然承诺仍然有效,但其实我并不十分愿意把一本贴上“无女主”、“单女主”或“后宫文”的标签,男女关系被当作一本作品的核心属性,这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男女关系还被完全物化成了“收一个、收几个还是不收”这样扁平的东西,就跟在菜市场上选购两斤猪肉还是三只鸭子似的。

反正写到这都放飞了不是么。

我想在这一卷呈现出近代欧洲的文人、诗人和艺术家所见、所想、所经历、所理解的爱,那种迷恋肉体吸引又更重视精神性灵,混合着神圣与欢愉、克制与激情、道德与反道德的蒸汽时代的爱情观......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南国,盛夏的浓情蜜意激情如火,但“宫廷之恋”或“典雅爱情”也始终被传唱赞颂......

至于范宁的自我剖析和内心自省,能呈现出几分近代欧洲艺术家的气质,只能说尽力而为。终章的梦境潜意识分析,碍于篇幅原因,且主要是服务剧情,仅大致阐述了最主要的身份对应关系,实际上,整个第三卷我到处都埋了大大小小的细节,包括景物、对白、文字、小动作、小剧情......

女角色就不赘述了,举两个男角色的例子,范宁在南国的第一晚结交的那两位,特洛瓦和马赛内古,实际上就是范宁最初潜意识里自我抗衡的两种爱情观,到了范宁最后创作出“爱告诉我”后,这两位自然就无了......至于哪一种是被“日神哲学”所支配,哪种是被“酒神哲学”所支配,大家可以试着再去分析分析......

总之,这场“夏日正午之梦”,处处都折射出了范宁现实的浅抑情绪,如果有人还发现过什么细节的话,也许会暗自“有趣”一下。

......

总结就写到这里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