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别云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2 / 3)

但这所大学在民国时期可是号称

“东方哈佛”和

“外交人才养成所”。很多民国时期的大人物都毕业于此校,就比如

“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宋家的宋子文、着名学者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民国才女张爱玲等等。

圣约翰大学十分注重英语教学,规定所有科目一律采用英语教学,校园内也要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圣约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

该校的学费非常高昂,民国时期,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多银元。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大学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

放眼国内,目前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质量绝对是数一数二。校长卜舫济是个美国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所以与谢煜希先取得了联系。

圣约翰大学基本也是从他手里壮大起来,他一直当了五十多年校长。此人实行

“政教分离”,也就是政治与教育分离,主张学生不应该过问政治,反对以学校为政治运动的发动中心。

虽然学生的热情很难压制,不过从后世的眼光看,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

毕竟学生太热血,太容易被扇动,万一成了愤青就坏了。不仅圣约翰大学,蔡元培此前任教的南洋公学学生也非常希望助力民族企业。

蔡元培更是对民族产业非常热衷,亲笔给李谕写了信。李谕多少有些受到鼓舞,都是些有干劲的年轻人。

此时但凡受过一点教育的国人,大都比较有爱国心和上进心。知耻而后勇嘛!

李谕不愿拂了他们的意,决定动身去趟上海。每每这时候都感慨要是有高铁该多方便,后世的京沪高铁几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却要花几天坐轮渡。

从京城坐火车抵达天津塘沽港时,唐绍仪临时截住了李谕。

“我听菊人兄提到,你要开设工厂,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天津北洋。”唐绍仪道。

李谕笑道:“我当然记得,后续汽车和无线电产业的第一分厂就会放在天津!”天津是北洋的大本营,甚至相对来说还要安全一些。

以后在上海还需要再设一厂,以作为呼应。有了承诺,唐绍仪才

“放”李谕上了船。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与蔡元培一起来码头迎接了李谕。

南洋公学是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前身,圣约翰大学也不简单。虽然被撤销,但它的各个院系并入了各大名校,比如:新闻系和外文系、中文系、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也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中文系、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都是现在响当当的985、双一流名校。

“李谕先生,对了,应当叫你院士先生了!”蔡元培上前欢迎说,

“再次见面,实属荣幸!”李谕笑道:“校长不用这么客气。”蔡元培给他介绍了旁边的卜舫济,

“卜校长也一向重视教育,如今圣约翰大学培养的学生可谓供不应求。”美国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再搞英国的殖民那一套晚了,所以算是比较高明地重视起了教育,希望能够通过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以便将来影响中国。

所以现在国内搞教育的洋人,好多都是来自美国的教会。卜舫济与丁韪良差不多,最初都是传教士,两人也均是神学学士。

——当然,传教这件事想在中国推行,的确太难了。而教育就容易被人接受,毕竟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

卜舫济说:“李谕院士,我的学生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往往还没毕业就被抢光。但当他们在听闻你要开办企业时,竟然一股脑要投奔你,你可真是有非同一般的魔力!”他说的没毛病,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在清末民国时期非常吃香。

其实只要是能懂英文,已经可以在清末民初时期吃得开。李谕也不客气,直言道:“我绝对不会辜负学生们的希望。”几人先来到了圣约翰大学。

就组织架构看,目前圣约翰大学差不多是国内最完善的。科目设置齐全,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都很难建设的理工科,这里也早早设立。

卜舫济校长一直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几年前筹集了1.5万美元和白银4000两兴建

“格致楼”,楼里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别看如今随便一个国内的中学都设有这些实验室,但在当时,类似的大学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

“先生先来礼堂吧,学生们早就在等候。”卜舫济说。当李谕进入礼堂时,学生们立刻沸腾,如今能够让洋人认可的国人哪有几个?

何况李谕能够身兼多国院士,在学生们眼中,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卜舫济维持了一下纪律:“大家安静一下!让当今科学界最闪耀的李谕院士给你们好好讲几句!”李谕看着台下上百双诚挚而激动眼睛,不仅有马上毕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