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别云间>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264章 徐光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4章 徐光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 / 2)

“这些都是久远时代的中国科学家。

他们在正史中不显山露水,是因为世人的偏见,不是因为他们的贡献不够。

当然,同时代的西方也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朕就不一一介绍了。

其实在现在的大明,就有一些活着的科学家。

他们在此之前,也是依然不受重视,甚至遭受一定程度的排挤和误解。

现在这种情况,在朕这里会得到彻底的改变。

朕要重视他们,重用他们。

你们更要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老师。

朕再重申一遍。

整个世界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渐渐变小了。

历史要进入,日新月异的快车道。

大明如何抓住机遇,顺利变轨走上快车道?

这些科学家是关键。

他们是朕未来最重视的一群人。

呵呵呵,他们都还健在,还没有到能上墙的时候。

现在朕就为,你们隆重介绍一下他们。

来,大家先来一波最热烈的掌声欢迎。”

此时的崇祯早已经,在教室内看到了外面的几个人。

一个个长得挺符合,崇祯对于科学家的设想。

崇祯虽然没有见过他们,却是对他们的名声如雷贯耳。

这么说其实也不准确。

这些人中,汤若望,崇祯是见过一次的。

只是那一次见面,纯粹是崇祯的好奇心作祟。

他想看看十七世纪的洋鬼子,和旧时空二十一世纪的洋鬼子有何区别。

那一次会面,乏善可陈。

崇祯就没怎么听,那位虔诚的传教士说了什么话。

只是到了最后,讹了汤若望传教士一块银怀表。

当然也不算讹,崇祯的好感就是汤若望最大的收获。

汤若望不会担心,传教事业再有南京教案,那样惨痛被驱离的教训了。

说回现在,当崇祯,这个中古时代的帝王,违背了千年的封建原则。

将旧爱将相,文官和武将搁置到后面。

转而热烈拥抱,新生代所谓的科学家。

崇祯皇帝的下场会是什么样?

以后的史书会,怎么记载这一幕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崇祯有信心做胜利者。

此时的崇祯从容自若。

在自己的紫禁城里。

他做的事情再离经叛道,也都是可以的。

只要不是暴君如尼采,桀纣,把人命过于视作儿戏,崇祯怎么做都行。

王承恩快步来到崇祯身边,耳语告诉他门口几人谁是谁。

崇祯一边点头,一边就如对待老友一样,把正要下跪的徐光启拉进教室里。

“第一位就是,朕的礼部右侍郎徐光启。

其实朕很快就要给他,安排一个新的职位。

这礼部右侍郎只是一个虚衔。

徐爱卿是大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为朝廷引进了佛郎机人,也就是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

并在此基础上,对红衣大炮进行了升级改造。

徐爱卿才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幕后英雄。

没有徐爱卿改进的红衣大炮,就没有现在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

崇祯笑容可掬地摆摆手,制止了徐光启可能要说的谦虚之词。

接着介绍徐光启身边的孙元化,那绿色的官袍穿在身上确实不合适,该换个红色的了。

此时的孙元化已经是,谄媚到极点的样子,要不是恩师就在边上,他早早就成一滩烂泥趴在地上起不来了。

崇祯心中倒是喜欢,这样没有一点棱角的科学技术人才。

喜欢当官,虽然官当得不咋样。

无疑这些人中,孙元化是最听崇祯话的一个。

只要崇祯能让他当官,当大官。

就是现在让他立刻造蒸汽机,重机枪,甚至飞机大炮,他都是二话不说,埋头就干。

对于这样的臣子,崇祯真的很欣赏。

不过以后绝不会放他,出去当封疆大吏就是了。

“第二位就是徐光启的徒弟,兵部司务孙元化。

这官说实在的,有点小了。

朕准备等会就提拔他。

孙元化孙爱卿年富力强,在火器革新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朕希望你可以继承你老师的衣钵。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师徒两位进场。”

教室里,雷鸣般的掌声随即响起,经久不衰。

显然内书堂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崇祯的行为习惯。

崇祯一派现代化会场礼仪的作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