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别云间>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258章 耿如杞、王之臣,喝茶喝饱的徐光启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8章 耿如杞、王之臣,喝茶喝饱的徐光启(1 / 2)

这周边的巡抚就包括了。

甘肃巡抚陈奇瑜、郧阳巡抚卢象升、延绥巡抚洪承畴。

还有一个和陕西,隔河相望的山西巡抚耿如杞。

此公崇祯,也是信得过的,能力虽比不上他的四个特权巡抚,也算是能带兵的。

旧时空的历史上,耿如杞也是被崇祯冤杀的忠臣之一。

天启年间,各地督抚按察使,纷纷建魏忠贤生祠,叩拜如天。

唯耿如杞做那强项令,不建也不拜,弄得阉党上下很没有面子。

耿如杞也是被贬回家,最近才被崇祯启用。

有了这些这个时代的王牌,这些经世致用、能文能武的全才。

他们无所顾忌,尽情施展才干,努力镇住陕西和陕西周边的局势。

再加上崇祯这边,能在后勤上支应上,军饷供应个七八。

那陕西就算是再大的天灾人祸,也不会酿成全局的动乱。

至于高李张之流,实在不足挂齿。

至于崇祯为什么不提前派锦衣卫,去陕西按图索骥捕杀,这些还没成气候的流寇巨盗。

崇祯觉得那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高迎祥死了,还会有崔迎祥。

李自成死了,还会有王自成。

张献忠死了,还会有刘献忠。

不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灾荒的问题,暗杀几个人,是别想高枕无忧的。

而目前阶段的崇祯选择了休克疗法。

在陕西周边严阵以待,陕西则全权交给孙传庭,随便孙传庭怎么施为。

不小心干死了西安的秦王,崇祯会庇护孙传庭的。

这是无奈的选择,站在全知者的角度,理智告诉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只能选择

陕西的脓包只有流尽,方好挖疮上药。

崇祯这辈子有信心。

不会看见几十万,上百万的流寇,出渑池,直下山西河南。

把大半个大明的膏腴之地,搅得赤地千里,血流成河。

扯得有点远了,再回到内阁这边。

内阁首辅黄立极,又找到兵部尚书王之臣。

议定了,提拔崇祯期许的几位年轻将领的品级。

这是小事,王之臣这个老好先生赶紧点头答应。

王之臣保证回去,立即把会议精神和指示下发给武选司,让他们抓紧落实。

其实军机处的成立,和内阁一比,对于兵部的影响是最大,表现最明显的。

最近心性淡泊的王之臣,也明显感觉到了潇潇秋雨,冷入心骨。

现在有很多紧急军情,都是不经兵部直接递送宫里的军机处了。

长此以往,这兵部就只能成为,管后勤和练兵的闲散衙门了。

不过王之臣不像他下面的侍郎、郎中、员外郎那么心急如焚。

这些司官们,都是忧心自己的权柄被削弱,以后没有那么多好处可以捞了。

而王之臣呢,当官当到他这个程度,求的更多是身后名。

他才干不及袁崇焕,却是懂得知人善任。

任辽东经略的时候,把兵事全委托给右都督满桂处理。

袁崇焕走的这半年,宁锦防线依然固若金汤。

有部分原因也在于王之臣敢放权,不胡乱干涉武将指挥。

王之臣就是这样的人,和光同尘,一直是个好好先生的模样。

有一次兵部左侍郎赵绂,对他提出了这方面的隐忧。

担心军机处迟早会,把整个兵部架空。

而王之臣的表现呢,只是微微一笑,打哈哈应付。

赵绂一看部堂大人都是这副模样,也就不再多言。

王之臣呢,在应付完赵绂后。

他的心中突然,升起一种明悟。

是不是陛下就是看中了,自己这种是是是好好好的脾气。

才让自己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下来之后。

在这个时间段,就任了兵部尚书。

虽然当时王之臣是廷推上来的,可是廷推上来的有三个人选。

有他王之臣,有王在晋,还有一个梁廷栋。

想到这里,王之臣不敢再想,人最怕脑补过头。

王之臣压下心中念头,老老实实回兵部办差。

而黄立极最后干的一件事就是。

全体内阁成员总计十人,在首辅黄立极的率领下,来到乾清宫门前,请求觐见崇祯,恭贺吾皇新年安康。

崇祯不让祝寿,这不是也算祝寿了不是。

而且上午崇祯已经委托倪元璐,给阁臣们拜过早年。

阁臣们现在也是礼尚往来嘛。

崇祯假意愠怒,嗔怪阁臣们不听话。

他的行动却是另一个答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