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别云间>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171章 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 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1 / 2)

这敬记纸庄经营的是,黄纸、纸钱还有宣纸,听说还供应大内草纸。

只要是纸,他姜家都要参一股的。

虽比不得亢家实力雄厚,却也是占据了京城纸业的半壁江山,行会里的头把交椅。

姜赞堂用手盖住了,亢同德放在膝盖上的账本册。

亢同德没了,可以分散精力的东西。

他只好无奈地抬头看着,快趴在自己头上,那张焦急万分的姜姓俊脸后生。

“幼仁兄,你真是沉得住气啊。

看你这用功的样子,不去考个秀才,真真是可惜了。

你没看见这四九城里,所有的晋商同行都在这里吗?

这东厂这是要干什么?

召集咱们这些商人干什么?

皇店干的生意,历来咱们都是躲开的,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这种皇上御用的厂卫,不是监视百官的吗?

什么时候咱们这样的商贾贱民,也能轮到被东厂番子,从家里请出来?”

姜赞堂连珠炮的发问,吵得亢同德仿佛身边有无数个小伙计,在给他报账目。

亢同德没好气地回答道。

“你问的问题,我一个不知道。

我跟你一样,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那你怎么一点也不急?”

“急也没用,既来之则安之吧。”

姜赞堂憋得直哼哼,也不以为意。

他本来就从来没有说过,这位好友亢同德。

他接着说道。

“你是没看见我姜赞堂,被人从怡红楼里,连被子一起抬出来的囧况。

咳咳咳,关于我为什么一大早在怡红楼?

幼仁兄,这个不重要。

咱们这些事不算事,有比咱还恼火的人呢。

你看看那太谷的曹家、襄汾的刘家、晋中的渠家,还有蒲州的张家、王家。

这些掌柜的一个个怒火万丈,急火攻心,乱嚷乱叫的。

很明显,嘿嘿嘿,他们家平日里精心,上供的那些官员。

这个时候没有一个管用的······”

亢同德有点无语地看着,自己这个因为生意结识的好友。

发现他姜赞堂这个少东家,真不适合在姜家当家做主啊。

瞧瞧他这话说得,不光得罪了周围的商人,还把自己这姓亢的,也给得罪了。

在场的哪个商人背后没有官员当靠山,哪个又不静心上供。

读书人中举了,就有农民投献田地以求庇护。

商人亦是如此,择一两个官员,给暗股分红,也是求得可以安心做生意。

合着你姜家上供的官员,把你姜大少爷,从这东厂的魔窟里给捞了出来?

姜赞堂,看着好友如同关爱智障的眼神。

很快就自我领悟出,自己刚才说的话里面的语病,这显得自己多么清澈愚蠢。

姜赞堂脸一红,赶忙拿着折扇,遮挡了自己的表情。

不过他的嘴上,还是说个不停。

“就说这蒲州的老大人韩旷。

听说马上就要出山,进内阁当次辅,给咱们晋商撑腰了。

这鬼消息,都在这四九城里传疯了,邪乎得传了两个月,还没下文。

那韩老大人到现在,还在蒲州没挪窝呢。

你是没看见这些日子。

蒲州张王两家的嘴脸,好像那韩旷跟他们一个姓似的。

仿佛韩旷当了次辅,他们两家就可以在京城横着走了。

哼,想得美。”

京城六必居,鼎鼎大名的酱菜园子,是临汾赵家的产业。

这赵掌柜就是六必居的,听着姜赞堂口无遮拦,越说越离谱。

他是个谨小慎微的主,赶紧打手势,让姜赞堂噤声。

“姜家少主,赶紧别说话了。

此处人多嘴杂。

蒲州势大,张王两家自成一派,号曰儒商。

最能煽动人心,对对手群起攻之。

你可要管住嘴巴,不要给咱临襄会馆,添惹麻烦。”

亢同德放下账本,感叹一句。

“赵掌柜说的极是,姜老弟,你可长点心吧。

不要无缘无故就树敌,这非经商之道。

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

说的就是这蒲州城。

不说前朝出来的先贤。

这蒲州城就咱们国朝两百多年,就出了多位阁老大臣。

张四维、杨博、王崇古再到现在的韩旷、孟时芳。

哪个不是大明的柱国之才。

我等其余地方的晋商。

虽也讲究,经商优则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