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别云间>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27章 四出的缇骑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四出的缇骑(1 / 2)

不能到了关键时刻,随手一指内阁成员。

“那谁谁?出来回朕话。”

那就有点粗鲁不礼貌,失体统了。

“施凤来?

没听说过,很有名吗?

好像历史上籍籍无名?

钱龙锡?

好像听说过,和袁崇焕关系挺好,一内一外的,也有人说是谣言。

记得旧时空里,他俩差点结伴一起上了黄泉路。”

崇祯帝再次闲聊一阵,对自己的内阁有了个大致的认识,重申一下对所谓阉党的处置方案。

除客氏一家,再加上顾秉谦,冯铨,孙之獬,陆万龄等不足十人处死外,余者包括地方上的官员,只是罚没九成家产。

陆万龄这个国子监监生,必须死,而且死得不能太轻松,崇祯重点强调一下。

实在是此人太过恶心,竟然异想天开,把魏忠贤抬进文庙里,和至圣先师孔子肩并肩,一起享受天下人的供奉。

想想那画面,文庙供桌上,左边是孔子,右边是魏忠贤,简直想想都刺激。

魏忠贤,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混混,当太监当到这份上,也是空前绝后了。

幸亏天启死得及时,不然陆万龄这家伙的阴谋就得逞了。

崇祯一想到哥哥要是没死,回头自己也要像拜孔子一样,拜魏忠贤这个太监,他就有点难受。

咦咦咦,对了,这是不是才是皇兄天启的真正死因?

崇祯希望内阁指导三司尽快结案,这点工作量并不大,两三天就能处理个七七八八。

这起案件过去后,内阁和六部九院科道,要尽快抽身,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日常公务上。

“未来的大明可能是多事之秋,朕还要和诸位爱卿携手共进,众爱卿一定要了解朕的良苦用心。”

说完最后一句话后,崇祯就起身走了。

留下一头雾水的阁臣们,这就是传说中的皇帝问政吗?

怎么就偏爱首辅一人?

其他人怎么一点感觉也没有?

未来的大明是多事之秋,比他哥哥天启时期还要不好吗?

这不是在诅咒自己吗?

这些大臣不知道的是崇祯帝是旧时空的人,已经知道未来崇祯年间大明的内忧外患。

崇祯已经有了自己的真实打算。

崇祯的打算很简单,不过就是按照旧时空雍正的历史。

“依样画葫芦,内阁不动,里面的人无论再折腾都不怕。

首辅只要维稳,替朕应付鸡毛蒜皮的政务。

对于军事战役,朕再另支个炉灶,建立军机处就是了。”

……

天启七年最后一个寒冬即将过去,新的崇祯元年马上开始。

京城的四九门,最近有点热闹,临近年关,有钱没钱,老百姓都是要过年的。

没人注意的是,一些缇骑正在频繁外出,一个个行色匆匆。

在没有无线电、手机电话等未来通讯手段,一切消息的传递都要依靠马力,信鸽有它的局限性。

十七世纪的大明神州大地上,以京城为中心,十几支小股厂卫像蜘蛛网一样散布出去,正在马不停蹄地奔跑。

每支小队伍都有自己要寻找的目标。

其实大朝会没开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奔跑。

因为亲爱的崇祯陛下,交给他们这些缇骑一个要命的任务,必须把名单上的大人物们都请到京城里过年。

“朕要和名单上的这些爱卿们平台召对,共商国家大事,尔等要是延误了时间,怠慢了朕的爱卿们,尔等就不要回来了,抓紧挖个坑就地把自己埋了。

我会让南镇抚司给你们报个工伤的。”

崇祯也不管这些人听懂听不懂“工伤”的意思,朕只负责说话造新词,下面这些手下,要懂得自己领会,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行。

对外面的大臣,崇祯还要假客套假客气。

对于自己的亲信厂卫,必须要快节奏,雷厉风行,爱咋咋地。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崇祯的步伐,跟着崇祯总有一天,总有人会有想法,去探索外面的星辰大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祯放出去的厂卫,到时候到了地方找到人。

带上皇上的圣旨,这些缇骑必须好言好语哄这些大人物上京,还要双手奉上车旅费盘缠。

想想他们这些天使,对待被传旨的,还要卑躬屈膝,也够干得心酸的。

由不得崇祯不着急啊,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关外已经登基称帝一年的皇太极和已经快要火山爆发的陕西民变。

皇太极这老小子比他老爹努尔哈赤聪明,对待汉人的手段也温和得多。

在稳定了内部秩序,巩固汗位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